重癥肌無力的臨床分類是外科主治醫(yī)師考試會涉及的內容,為了幫助各位外科主治醫(yī)師考生了解,醫(yī)學教育網為大家整理了重癥肌無力的臨床分類如下:
依骨骼肌受累的范圍和病情的嚴重程度,至今仍采用Osserman分型法分為以下類型:
1、成年型重癥肌無力,可分以下5個類型:
(1)Ⅰ型:即單純眼肌型,占15%~20%。病變始終僅限于眼外肌,表現為上瞼下垂和復視。
(2)Ⅱa型:即輕度全身型,占30%。病情進展緩慢,且較輕,無危象出現,對藥物治療有效。
(3)Ⅱb型:即中度全身型,占25%。嚴重肌無力伴延髓肌受累,但無危象出現,對藥物治療欠佳。
(4)Ⅲ型:即急性進展型,占15%。發(fā)病急,常在首次癥狀出現數周內發(fā)展至延髓肌、肢帶肌、軀干肌和呼吸肌,伴重癥肌無力危象,需做氣管切開,死亡率高。
(5)Ⅳ型:即為晚發(fā)全身肌無力型,占10%。由上述Ⅰ,Ⅱa,Ⅱb型發(fā)展而來,癥狀同Ⅲ型,常合并胸腺瘤,死亡率高。
(6)Ⅴ型:較早伴有明顯的肌萎縮表現者。
2、兒童型重癥肌無力
約占我國重癥肌無力患者的20%,大多數病例僅限于眼外肌麻痹,雙眼瞼下垂可交替出現。約1/4病例可自然緩解,僅少數病例累及全身骨骼肌。兒童型中還有兩種特殊亞型:
(1)新生兒型:女性患者所生嬰兒中,約有10%因母體AChR抗體IgG經胎盤傳給胎兒而致肌無力?;紜氡憩F為哭聲低、吸吮無力、肌張力低和動作減少。經治療多在1周至3個月內痊愈。
(2)先天性重癥肌無力:出生后短期內出現肌無力,可以是單純的眼外肌麻痹,也可伴有全身肌無力。對抗膽堿酯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,但病情發(fā)展緩慢,可長期存話??捎忻鞔_的家族史。
3、少年型重癥肌無力:指14歲后至18歲前起病的重癥肌無力,多為單純眼外肌麻痹,部分伴吞咽困難及四肢無力。
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容,希望對各位外科主治醫(yī)師考生有所幫助,更多外科主治醫(yī)師考試資訊、精煉考點請關注醫(yī)學教育網外科主治醫(yī)師欄目!